鋼絲繩的失效形式因其受載情況復雜而變得多樣化。鋼絲繩按照失效后所表現的外部形態可將失效形式分為斷裂、磨損及腐蝕3大類。斷裂可分為斷絲、斷股和斷繩3類,是最常見的失效形式,斷絲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形成斷股和斷絲,故分析鋼絲繩斷裂的關鍵是分析鋼絲繩的斷絲失效機理。考察鋼絲繩的斷絲情況,又可以將斷絲分為3種形式:
(1)疲勞斷絲;(2)一次加載斷絲;(3)環境介質引起的斷絲。磨損是由于鋼絲繩接觸表面有相對運動,經過物理、機械和化學作用使得鋼絲繩表面的材料粒子脫離母體,從而使其尺寸、形狀等因素發生變化。腐蝕是當鋼絲繩處于惡劣的工作環境時,與環境介質發生化學反應使表面發生變化,腐蝕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產生斷裂,嚴重時能導致鋼絲繩的斷裂。將拆股后的鋼絲繩進行拉斷、彎曲和扭轉試驗,根據實驗結果計算出鋼絲繩抗拉強度并判定其韌性,是目前用來檢驗和評價鋼絲繩性能和質量的辦法也是作為選用和評價鋼絲繩的依據。然而由于鋼絲繩受力狀態復雜,用此方法得出的結論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與此同時,由于鋼絲繩與卷筒之間為剛柔耦合接觸,則鋼絲繩提升系統運行過程中,勢必會產生耦合動力學現象。若采用結構動力學等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則會因理論的局限性導致結論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并且求解過程復雜,從而無法準確真實的反映現實情況。因此,開展基于剛柔耦合多體動力學的提升系統鋼絲繩理論模型建立、仿真分析與實驗研究勢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工程意義。
在鋼絲繩檢測技術方面,第一臺鋼絲繩探傷儀從1906年研制出至今,雖然鋼絲繩無損檢測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但只有磁檢測法得到了實踐和推廣使用,而超聲波法、電渦流法、聲發射法、光學、射線法或因設備費用太高、檢測局限性大、檢測信號易受干擾、檢測結果難以記錄等缺點,均無法推廣使用。鋼絲繩無損檢測技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同工作場合下應用的多種鋼絲繩探傷儀也相繼出現。然而,檢測時鋼絲繩的損傷深度、寬度和形態、拉升程度和相對于傳感器的不規則扭轉、徑向晃動,以及外部環境溫度的變化和電磁干擾等都會影響檢測信號,而這些都因為鋼絲繩本身結構原因和使用環境的不同。另一方面,當前的損傷評價標準也不甚可靠,很難對鋼絲繩的損傷做出定量分析。因此,當務之急是研制出高精度的無損探傷設備,并能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才能使鋼絲繩檢測技術得到發展。
上一條:起重機械節能措施主要有哪些?
下一條:我國電動葫蘆試驗臺現狀